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德彪西管弦樂前奏曲《牧神午後》

這部根據法國象徵派詩人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創作於1892-1894年的樂曲,是德彪西的成名之作,也是印象派音樂的經典著作。

《牧神午後》描寫羅馬、希臘神話中司管森林與田野的牧神的幻想。牧神有人的形貌,有角和尾巴,還長兩條山羊腿。

原詩大意是:炎熱夏日的午後,半神半獸的牧神躺在草叢中,陽光曬得他昏昏欲睡,他幻想看見潔白的仙女低低飛過,他的感官熱情逐漸起主導作用,又想像自己在埃特納山巔的陰影下擁抱了維納斯女神。一想到對神的不敬會帶來懲罰時,睡意又上來了,他告別現實進入夢鄉。作曲家通過別具魅力的藝術手法,廣泛運用了各種表現技巧,體現了詩的意境。馬拉美聽了這首樂曲後極為感動,他在給德彪西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:“您對《牧神》的解釋不僅沒有和我的文字矛盾,反而由於鄉愁,驚人的敏感,幻想的豐富而超過了它。”

這部作品的結構比較自由,帶有狂想曲意味,但基本上是三段體,結合變奏因素。

第一段由獨奏長笛用甜蜜柔和的音色奏出一個帶半音經過音的旋律,描寫半人半神的牧神懶洋洋的情態,這是全曲的基調。

它把我們帶進了一個迷離恍惚的、夢一般的境界。接著圓號低吟淺唱,寫出夏日的陽光和牧神睡眼惺松的倦意。

這個主題在多次反復時,音調、配器、節奏上作了五光十色的變化,中間穿插的旋律都是恬淡優雅、溫柔閑靜的。木管樂器上下起伏的旋律,豎琴閃閃爍爍的滑音,好像微風拂著晶瑩的水波,水仙女在空中飛來飛去。音樂好像霧裏看花,是一幅迷迷糊糊朦朦朧朧的牧神行樂圖。

第二段由兩部分組成,第一部分由雙簧管奏出優美、興奮的旋律。表現牧神沉入幻想之後,看見湖邊的仙女,激起了牧神的熱情與渴望。

第二部分由長笛、雙簧管、英國管及單簧管奏出新的旋律,音樂有較大的起伏,像是一組變奏,表現牧神遇見了愛神維納斯,並擁抱了她,牧神沉醉於歡快之中。這裏全音音階的音列與擴大的調式和聲十分突出。

第三段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,長笛再次奏出第一段開始的主題,由弦樂用極輕的震音伴奏,表現牧神的幻想消失,他躺在森林裏迷迷糊糊地睡去。結束處的音樂甜美纖細並逐漸消失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