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奇普裏安.波隆貝斯庫和他的《敘事曲》

奇普裏安.波隆貝斯庫(Ciprian Porumbescu,1853-1883),羅馬尼亞作曲家、小提琴家。生於莫爾達瓦,自幼學習小提琴,對民間音樂有較深的研究。1879年曾赴維也納學習音樂,布魯克納是他的主要導師之一。波隆貝斯庫因積極參加爭取民族獨立、國家統一的進步文化活動,被奧匈帝國當局逮捕入獄。獲釋回國後以中學音樂教師終其身。作有輕歌劇《新月》,愛國歌曲《聯合之歌》、《羅馬尼亞人的心》、《三色旗》等。《三色旗》於1977年經填寫新詞後,被定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歌。1883年在貧病中去世,年僅三十歲。
波隆貝斯庫的作品具有濃郁的羅馬尼亞民間風格和深刻的內容。他曾積極參加羅馬尼亞爭取民族獨立的進步文化運動,被羅馬尼亞人民稱為“傑出的愛國主義音樂家”,是羅馬尼亞現代音樂的奠基人之一,羅馬尼亞新國歌就出自他的手筆。代表作品為歌劇《新月》、小提琴獨奏曲《敘事曲》等。
波隆貝斯庫的《敘事曲》,音樂哀怨纏綿、如泣如訴。七十年代國內曾放映過一部他的傳記電影,以致他的名字在大陸人中風靡了好一陣子,現在四十歲以上的樂迷應該聽到這首曲子便會找到當年的感覺。
作為一部描寫作曲家的傳記片,它似乎和趙丹主演的中國影片《聶耳》很相似,其主人公也是自己祖國國歌的作曲者。影片巧妙地把昂揚的革命激情和細膩動人的愛情描寫熔為一爐,並且還有一個杜鵑啼血、令人扼腕的悲劇性結局。當時人們皆譽之為“外國的《紅樓夢》”,“羅馬尼亞的《梁祝》。”作為影片的主題音樂,波氏的代表作《敘事曲》在其中反復出現,推波助瀾,為烘托渲染影片悲涼淒麗的浪漫情懷著實增色不少。回想當年筆者為了多聽幾遍《敘事曲》,竟然在一個月內看了四遍電影,其中有一次因影院滿座,我是從頭至尾站了兩個鐘頭才看完的。
二十多年後,重聽此曲,樂曲的伴奏改成了鋼琴,短短7分43秒的樂曲音域寬廣,起伏跌宕,時而悠長傷感、愁緒綿綿;時而急速的華彩走句燦燦煌煌,熠熠生輝,時而那一串串流動的三連音純樸明朗,清澈亮麗,似微波漣漪,緩緩流逝,音樂形象豐富多姿。而薛偉的演奏卻力避表面化的恣意狂放和過於直白的炫技煽情,採用一種質樸、徐緩、流暢、淡雅、平和而富有內涵的整體性藝術處理,以著力表現樂曲的歌唱性、抒情性和憂鬱詩化氣質。樂曲中許多裝飾音、三連音和附點音符,薛偉拉得非常漂亮。大段的炫技性華彩段落,也舉重若輕,從容有致,精彩得令人驚歎。這樣,碧水微讕的寧靜湖面下才會蘊藏著洶湧澎湃的情感波濤。屏聲靜息聽完這首淒婉豔麗至極的曲子,我竟然會獨自一人久久地呆坐在那裏,眼中情不自禁地噙滿的晶瑩的淚水。
《敘事曲》數日來一直縈繞耳際,嫋嫋不絕。當年影片中諸多場景歷歷眼前,揮之不去:作曲家因參加愛國運動而身陷囹圄,為了把音樂作為武器向奧匈帝國佔領者示威,平安之夜,天上下起了鵝毛大雪,衣衫襤褸的革命者帶著樂器紛紛前來探望。波氏拉起了心愛的小提琴,漫天風雪中,鐵窗內外共同奏響了《敘事曲》。餘知天命之年重聆此傑作,更覺其悲涼之氣仿佛易安居士之“梧桐更兼細雨,到黃昏點點滴滴”,仿佛瀟湘妃子之“寒塘渡鶴影,冷月葬詩魂”。波氏早逝如莫紮特和舒伯特,晚年雖染重屙仍作曲不輟。影片結尾,其臨終口吐殷殷熱血染紅了黑白琴鍵,染紅了作曲稿紙,筆下的紛紛音符頓時化作喀爾巴仟山麓綠色草原上的似錦繁花,璀璨奪目,千秋萬代,永開不敗。
返回列表